2025年“两会”中的苏科大声音
发布时间: 2025-01-22   作者:李洋    浏览次数:

近日,我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相继召开,我校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集聚、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聚焦“国之大者”和“民之关切”,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参政议政,在教育、人才、科技、环保、民生等领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真言、谋良策、干实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广泛汇聚苏科大力量、彰显苏科大担当。

深化产教融合,下好学科专业布局“先手棋”

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强调要全力支持在苏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市人大代表、校党委书记姜朋明指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学校确立“持续增强优势学科特色,聚力推进新兴学科建设,积极鼓励交叉学科发展,悉心扶持基础学科成长”学科建设思路,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完善产学研用体系,提升支撑苏州建强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力,全面深化校地融合发展。市人大代表、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本立从“加快推进校地融合,更好发挥高校科技创新潜能”角度提出建议,学科发展必须加强理性思考,服从大局,并且在优化布局的过程中进一步彰显特色、增强实力。市政协委员、致公党苏州市委副主委、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黄志刚提出,学校的众多学科专业与苏州的优势产业高度契合,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为苏州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服务与支持,他在提案中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与学校美育漫润行动结合、苏州市集成电路产业青年人才服务工作等主题,注重发挥好高校的科研优势关键。市政协委员、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胡伏原专研专业,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类高端人才,形成一系列具有高显示度的科技成果,更好地为苏州的发展贡献力量。

布局未来产业,跑出新质生产力发展“加速度”

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作为未来产业的前沿领域,人形机器人已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最激烈的新赛道之一。省人大代表、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顾菊平提出,我省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经验和丰富的产业配套资源,在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在先进制造、智改数转网联、低空经济等方面布局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增设一批新专业,在机器人设计、生产制造、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等领域形成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还与艾利特机器人有限公司共建江苏省智能感知协作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她建议,要持续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产教融合、人才队伍和政策支持等方面集中发力。苏州科技大学也将加快推进光子、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工业智能等产业学院建设,加大产教融合,推进机器人在制造业、医疗康养、商业服务等领域的集成应用,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瞄准降碳减污,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绿动能”

开发区在我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各开发园区绿色低碳发展仍面临清洁能源占比较低、绿色化生产转型压力较大、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三大问题。省政协委员、副校长肖洋建议,一是降低能源消费“含碳量”,协同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和供给保障;二是提高产业发展“含绿量”,协同推进经济提质增效与产业低碳转型;三是促进资源利用“循环化”,协同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低碳管理。

聚焦新型工业化,苏州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十大行动”,强调要在产业体系现代化、创新体系高效化、发展模式绿色化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全国政协委员、民建苏州市委副主委、人文社科处处长宋青就落实“双碳”行动提交了《关于推动碳排放预测大模型开发赋能碳足迹认证与绿电溯源协同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她建议,一要推进碳足迹认证与绿证交易一体化管理试点,为“大模型”训练提供标准化可识别的数据支撑;二要提升碳足迹认证与绿电溯源核算精度和效率,构建系统性综合技术框架;三要建立基于区块链共识机制的数据信任,优化供应链管理水平促进产业链协同降碳。四要监测不同国际规则下合规要件,为碳足迹认证与绿电溯源提供全球化技术解决方案。

坚持数智赋能,聚合科技强农建设“向新力”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省政协委员、原校党委书记张庆奎提交了《关于实施江苏特色的科技强农战略的建议》的提案,他基于对南京和苏州两市的科技强农现状分析,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建议应探索江苏特色的科学强农之路,打造高能级农业科创集成载体,着力提升农业科创主体能级,激发农业科创乘数效应,不断优化农业科创环境。此外,围绕科学技术协会发挥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作用,他也从组织机构、经费支持、资源调配等方面对加强基层科协工作提出建议。

提升开放水平,搭建国际贸易合作“双链条”

发展跨境电商要更大力度集聚优质服务商资源、发展新业态打造新品牌、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发展。市政协委员、商学院教授王世文提交了《关于提升苏州市“跨境电商+产业带”竞争力的建议》的提案。他认为“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在国内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跨境电商产业带,有力地推动了多地特色产品更好地打入国际市场。他建议,苏州需要强化产业带协同发展,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配件、轻工纺织、机械设备等优势产业集群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搭建合作平台,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国际专业展会,展示产业带整体实力和特色产品,吸引国际采购商,以及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一区一品”发展模式。

关注民生实事,织密社会公共服务“保障网”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市政协委员、材料与科学学院教授刘波深入基层调研,就加快加强苏州西山岛绿色生态和高端度假区建设、加快苏州市域网络化快速路建设、大力整治全市交通安全隐患等方面提出建议。姑苏区政协委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徐永利就加强古城历史街区保护、“文化+金融”街坊项目等提出建议,创造性地将古城保护更新提升同保护活化文化遗产、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统一起来,致力于打造历史与现代交融、文化与经济共生的古城复兴之路。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校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与我校办学定位紧密结合,注重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苏科大新的贡献!